全文搜索
首 页 >新闻资讯 >国内新闻 >能源资讯 >

正文

可再生能源“断奶”阵痛 海上风电“退补”需谨慎

发布时间:2020-01-23 12:07:41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王轶辰

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的海上风电再次迎来不确定性。近日,有消息显示,有关部门或将在2021年之后取消海上风电国家补贴;与此同时,省级财政补贴也存在较强不确定性。一旦政策落地,意味着我国海上风电将提前进入平价上网时代。

发展海上风电是我国能源革命的必然选择。一个时期以来,消纳难限制了我国新能源发展,与陆上风电集中在西北内陆不同,海上风电由于紧邻我国东部沿海电力负荷中心,消纳前景非常广阔;同时,海上风电对电网更加友好。当前,众多国家将海上风电作为加快推进能源转型的核心路径。我国发展海上风电拥有天然优势。我国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可利用海域面积300多万平方公里,海上风能资源丰富。根据中国气象局风能资源详查初步成果,我国5米至25米水深线以内近海区域、海平面以上50米高度范围内,风电可装机容量约2亿千瓦。经过多年的稳步发展,无论是在可开发的资源量上,还是在技术、政策层面,我国海上风电目前已基本具备大规模开发条件。

不过,装机量不断增长,也给国家补贴制造了难题。不可否认的是,海上风电是目前度电成本最高的可再生能源之一。海上风电目前0.85/千瓦时的标杆电价,约合每千瓦时电补贴0.4元左右,是陆上风电度电补贴金额的3倍左右。与此同时,政府补贴缺口正在拉大,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测算,截至2018年底,可再生能源补贴拖欠已经达到2000亿元。

补贴缺口问题需要积极解决,但也要考虑到海上风电现阶段面临的现实问题。我国陆上风电发展较早,通过十余年的补贴,规模已经跃居世界第一,技术也得到长足进步,在大部分地区能够实现平价上网。但是,海上风电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较小,未来几年是技术创新和变革的关键期,仍有很多降本增效空间。比如,通过应用大型化机组,可以有效降低初始投资、安装与运维费用;再加上大规模开发所形成的规模效应、专业化施工船舶和设备的投用、数字化技术手段的普及等,都将带动全生命周期成本下降,以及发电效率提升。

一个产业走向成熟难免要经历“断奶”的阵痛,可再生能源退补是大趋势,但如今我国海上风电刚进入高速发展期不久,政策调整还要确保产业健康发展不受影响。因而,政策的连续性对起步阶段的海上风电产业至关重要,不搞“一刀切”也应当是海上风电退补的基本原则。逐步退坡,保证一定的市场容量,有助于海上风电进一步发展。同时,考虑到国家补贴的现实困难,以及发展海上风电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在国补稳步退出的同时,直接受益于海上风电发展的相关省份也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高瞻远瞩,接力补贴,为海上风电发展营造稳定的政策环境,助力其尽快走完关键成长期,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原标题:可再生能源“断奶”阵痛 海上风电“退补”需谨慎)

 

责任编辑:轩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主办单位:国家能源局      运营单位:中国国信信息总公司

京ICP备11044902号

为了您最佳的浏览效果,建议使用Chrome,Firefox,IE9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DR_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