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搜索
首 页 >新闻资讯 >国内新闻 >能源资讯 >

正文

“氢氢”的我来了—总理看好的能源,了解一下?

发布时间:2019-04-04 18:25:29     来源: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网

20193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的工商、金融、媒体、智库代表举行对话会,并在会上指出:

“当前新一轮产业和技术革命方兴未艾。中国正在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着力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氢能源等新兴产业,并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更好的市场环境。”

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氢能作为要加快发展的新兴产业被总理提及。近年来,氢能的发展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列入规划,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的目光。一个新兴能源“王者”正在崭露头角。

你了解氢能吗?

氢能通常是指氢在物理与化学变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它更加清洁、高效并可再生,相比于潮汐能、风能等,氢能更便于储备、运输,同时它也是“能源互联网”中的重要纽带。自然界中没有纯氢,需要借助其他一次能源生产。氢能来源多样,可以从化石能源中获取,也可以从工业副产品、合成甲醇、生物沼气中获取。氢能源因来源广泛、燃烧热值高、清洁无污染和适用范围广等优点,被视作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

氢能的用途非常广泛,在氢燃料电池交通工具、家用燃料电池、炼油和焊接及金属加工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其中,燃料电池成为氢能的重要应用成果,具有燃料能量转化率高、噪音低以及“零排放”等优点,从20世纪末以来便受到各国关注,其研发、示范和商业化应用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加。

此外,发电、工业能源、建筑等,同样是氢能和燃料电池的重要应用领域。

在日本,家用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已投入使用,使家庭有了自己的“发电站”和“供暖站”。航天领域,大推力火箭的动力来源也大多采用氢能。

国际氢能委员会发布2017年发布报告称,氢能源是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方式,预计在2050年之前,通过更大规模的普及,氢能源将占整个能源消耗量的大约20%。氢能产业的发展前景可期。

各国在做什么?

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如美国、日本、法国、韩国都在开展核能制氢技术的研发工作,在氢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方面进行了大规模投入。在日本、美国、德国等地,氢燃料电池车部分已经投入使用。丰田FCV燃料电池商业车最大续航里程约700公里,美国“尼古拉”燃料电池拖车头最大输出1000马力,德国已批准燃料电池火车应用于商业化。

日本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称“氢是解决能源安全保障和全球变暖问题的王牌”,强调了日本领先于世界实现氢能源社会的重要性。2019326日,日本政府在相关阁僚会议上敲定了《氢基本战略》。除了到2030年前实现氢发电商用化之外,还将在汽车和巴士等交通领域扩大氢的利用。政府计划完善可大量消费氢能源的社会基础,并将氢的采购价控制在较低水平。

该战略设想,到2030年为止的阶段,使靠氢气行驶的燃料电池车达到80万辆,配合发电的氢使用量每年达到30万吨。据悉假设30万吨均通过发电使用的话,发电量相当于一座大型核电机组。

韩国

韩国提出了“活用氢能源经济路线图”,旨在发展氢能源相关新兴产业,确保技术优势,同时推动环保事业发展。其中,氢能发电是重要组成部分。韩国准备大力推动氢能发电,从而进一步推动以清洁能源取代化石燃料发电。

根据“活用氢能源经济路线图”,韩国的目标是用氢能取代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并在氢能生产、储存、运输、使用等各环节创造出新产业和新的就业岗位,力求在2030年时,韩国氢燃料电池和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世界市场占有率均达到世界第一的水平。到2040年时,将氢能发电设备的容量由现在的0.3GW扩增至8GW。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韩国将对用于发电、建筑、交通等方面的氢能源产业给予创业支持,并强化生产力量,构建氢燃料电池产业生态圈,增设相关产业园,保障氢燃料电池供应。

中国

近两年,氢能及燃料电池行业正式进入产业化元年,国家陆续发布了《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及规划。

《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将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作为重点任务之一,提出将研究基于可再生能源及先进核能的制氢技术、新一代煤催化气化制氢和甲烷重整/部分氧化制氢技术、分布式制氢技术、氢气纯化技术,开发氢气储运的关键材料及技术设备,实现大规模、低成本氢气的制取、存储、运输、应用一体化,以及加氢站现场储氢、制氢模式的标准化和推广应用。研究氢气/空气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PEMFC)技术、甲醇/空气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MFC)技术,解决新能源动力电源的重大需求,并实现 PEMFC 电动汽车及 MFC 增程式电动汽车的示范运行和推广应用。研究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技术,实现示范应用并推广。

《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到,鼓励“三北”地区风电和光伏发电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和大用户直供,支持采用供热、制氢、储能等多种方式,扩大就地消纳能力;制氢等领域,将建设一批创新示范工程,推动先进产能建设,提高能源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装备制造国产化水平;氢能和燃料电池也被列为能源科技创新重点任务进行集中攻关。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到,推动车载储氢系统以及氢制备、储运和加注技术发展,推进加氢站建设。到2020年,实现燃料电池汽车批量生产和规模化示范应用。

在《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点任务中,明确提出要制定氢能燃料电池汽车技术路线图。

各地也正积极推动燃料电池发展。20179月,上海发布《上海市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规划》,规划到2020年,上海将聚集超过100家燃料电池汽车相关企业,于2025年建成50座加氢站,到2030年实现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和制造总体达到国外同等水平,上海燃料电池汽车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3000亿元。

目前,氢燃料电池汽车已在上海、郑州、张家口、佛山、云浮、十堰等多地实现商业化运营。国内各大知名汽车企业纷纷布局,传统能源企业、汽车零部件企业、产业资本也相继在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加码投入。中国有实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氢能经济”。

全国两会话氢能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氢能与燃料电池被更多的代表委员所倡议。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在《关于加快推动氢能源产业发展的提案》中指出,氢能的全面产业化对优化能源结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在相关政策支持下,我国氢能源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进展,已初步形成华东、华中、华南和京津冀四大产业集群。但总体而言,仍存在诸如缺乏针对性的配套产业支持政策、缺乏全国统一配套的加氢站建设规划和制---用氢技术标准、缺乏支持核心材料与关键技术研发的鼓励政策等多方面问题。为此,南存辉委员提出:开展氢能战略研究,制定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健全加氢站的建设标准、规范及审批管理制度,制定支持氢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政策等。具体来看,南存辉建议,随着制氢、储氢、运氢、加氢技术的进步,调整氢气危化品为能源属性管理;开展氢能战略研究与制定氢能产业发展规划,确立我国氢能源产业的发展定位、方向和战略路径。制定鼓励支持氢能源产业发展和应用的标准、政策与管理办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氢能联盟理事长、国家能源集团总经理凌文表示,氢能毫无疑问在世界各国得到认可,它是未来清洁能源的重要方向之一,在这方面中国很有信心,虽然起步较晚,但是我国有很好的优势。

作为产业链的上游,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湖南石油分公司总经理黄河建议,制定国家车用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明确车用氢能产业发展的领导机构和牵头部门;同时,加快加氢站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有详细的站点网络规划,加氢站布局以油氢合建站为主,单一加氢站为辅。

“应将‘核能制氢与氢能冶金’列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充分集成各方力量和资源,解决技术攻关和工程示范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科技质量与信息化部主任钱天林认为,核能制氢具有不产生温室气体、以水为原料、高效率、大规模等优点,是未来氢气大规模供应的重要解决方案。

全国人大代表、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建议将氢能源产业提升到国家能源战略层面统一规划。他表示,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将氢能规划上升到国家能源战略高度,但我国在氢能生产、储存、运输方面目前还缺少统一规划与布局,相关配套检测与检验机构尚不完善,氢燃料产业发展进程相对缓慢。建议由国家层面统筹规划,将氢能从国家发展重点方向升级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做好顶层设计,促进氢能产业健康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长城汽车副董事长、总裁王凤英对氢能提出了几项具体建议,改变加氢站补贴形式,加大补贴力度,避免加氢站成为地方政府形象工程;制定相关政策,聚焦车用氢燃料电池关键核心技术,以及制氢、储氢、加氢等核心技术的研发;细化氢能源技术标准并出台相关政策,明确加氢站建设及运营监管的相关制度,统一规划全国加氢基础设施,降低审批难度;整合优质资源,统一规划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布局,促进氢能源产业上下游产业链全面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东风技术研究院院长谈民强书写了一份长达2000字的《关于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建议》。除了提出制定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国家战略、行业战略外,还建议由国家与地方政府层面协调解决制氢、储运氢的方案,加强氢燃料电池汽车及产业链的安全性问题研究,以及同步甚至要超前研究,取得核心技术关及关键部件突破。

业内人士认为,氢能早已过了“概念性”的阶段,现在要进入踏踏实实干的阶段。预计在未来的三到五年时间内,即2020年左右,氢能产业会进入一个爆发期。随着越来越多目光的聚焦,“氢能时代”,未来可期。

(根据新华网、人民网、经济参考报等资料整理)

责任编辑:Cherie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主办单位:国家能源局      运营单位:中国国信信息总公司

京ICP备11044902号

为了您最佳的浏览效果,建议使用Chrome,Firefox,IE9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DR_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