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网
首页- 重要成果 - 正文

我要用一生记住你

发布时间 : 2019-10-21 09:34:42    来源 : 央视网    

1964年的今天,黄褐色的蘑菇云在我国西北戈壁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震惊世界。而这背后,是许许多多为核事业奉献一生的英雄们——他们,既有耳熟能详的名字,也有鲜为人知的故事。

志愿军战士的秘密战场

1958年,一支从抗美援朝战场上

结束浴血奋战的志愿军队伍,

在回国的途中突然消失了。

他们要去哪里?做什么?

这个问题,就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

他们得到的指令是,

不许问去哪里,

也不许问去干什么。

(图片来源:央视网)

他们来到的地方,

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

罗布泊。

他们的司令员是——

上甘岭战役军参谋长张蕴钰。

(图片来源:央视网)

罗布泊,塔里木盆地东部,

一片广袤而荒凉的土地,

这里荒无人烟,风沙肆虐,

它还有另一个名字——"死亡之海"

19世纪末,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

来到大漠的边缘后,

惊呼道:"可怕!

这里不是生物所能插足的地方,

而是死亡的大海、可怕的死亡之海!"

(飞禽绝迹的新疆罗布泊 图片来源:央视网)

四姐妹的秘密照片

(图片来源:央视网)

这是张看似普通的照片,

四个秀气的上海姑娘,

从左往右分别是——

王兰娣、范德娟、罗惠英和俞锡君。

仔细看照片上模糊的背景,

那是青海湖东岸的金银滩,

拍摄时间是19637月。

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

每当讲解员讲到

"这张照片是这个基地唯一的私人合影"时,

人们都会不禁驻足凝视。

(图片来源:央视网)

金银滩是哪里?

"西部歌王"王洛宾的那首

《在那遥远的地方》,

就诞生在这里。

1958年起,

它在地图上"消失"30多年。

1958年的罗惠英 图片来源:央视网)

1958102日,

王兰娣坐上了上海开往宝鸡的火车。

那年她18岁,

是上海第十女中的高三学生。

车厢里都是20岁不到的年轻人,

上海第九女中的俞锡君、罗惠英

和范德娟也在这趟列车上。

两天的行程后,

她们来到宝鸡国营782厂半工半读。

这里主要生产雷达,

是国家"一五"期间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

19637月初,同样的命令又一次

让她们登上了从兰州到西宁的同一趟火车,

她们被告知要去"一个重点工程"

782厂去参加"重点工程"人员合影。图片来源:央视网)

动员的人很神秘,

只是强调,

"你们一个肩膀挑的是中国7亿人的担子,

另一个肩膀挑的是全世界30亿人的担子。"

在西宁,她们领到了防寒"四大件"

狗皮帽子、蓝色棉大衣、

大头鞋、牛毛毡。

(图片来源:央视网)

抵达青海省海西州海晏县金银滩时,

加厚牛毛毡搭的帐篷星罗棋布,

四姐妹被告知,

这里是青海"221"

邓稼先的秘密任务

19588月的一天,

时任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的钱三强,

找到了留美归国八年的邓稼先。

"稼先同志,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

调你去做这项工作,怎么样?"

1947年,杨振宁与邓稼先(中)。图片来源:央视网)

这一夜,邓稼先辗转难眠。

面对妻子许鹿希的追问,

他的回答只有三个字——"不能说"

"鹿希,以后这个家就交给你了,

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

这件事,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天亮后,向来不爱照相的邓稼先,

走进照相馆,

与家人留下了这样的一张照片。

(图片来源:央视网)

戈壁滩的准备

在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地方,

中国核试验事业的开拓者们,

开始建设中国核试验基地。

张蕴钰司令员带领最早一批建设者,

在这里秘密施工,

为祖国架设分娩核盾牌的"产床"

(罗布泊核试验基地 图片来源:央视网)

建设者们在罗布泊西北面博斯腾湖

岸边一片开满马兰花的地方住下来。

罗布泊植物稀少,

所有能吃得,像榆树叶、沙枣树籽,

甚至骆驼草都被人们拿来充饥。

交通也不方便,

发霉变黑的土豆都是宝贝。

就在如此艰苦的生活条件下,

战士们用那双

原本紧握钢枪的双手拉起石磙,

拽着它们一步一移地开辟出一条公路,

并修建了简易的马兰机场。

(图片来源:央视网)

"马兰"这个名字是张蕴钰起的。

当时给试验场区制定规划蓝图时,

正值马兰花盛开。

张蕴钰就提议给办公、生活区

取名"马兰"

象征着部队广大官兵像马兰草

那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在荒漠上扎根、开花、结果……

这个提议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就这样,中国核试验基地

有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马兰"

(第一次原子弹试验的前线指挥部部分领导:(右至左)毕庆堂、张爱萍、刘西尧、刘柏罗、张蕴钰、苑华冰。图片来源:央视网)

1963年夏天,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的

理论准备、技术准备已经基本就绪。

程开甲决定去罗布泊实地考察,

与核试验基地的同志一道,

把原子弹爆心的位置以及

工程施工中的一系列技术问题敲定下来。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铁塔 图片来源:央视网)

1964626日,

一座高102米的铁塔,

在罗布泊拔地而起。

它是戈壁滩上最高大、最耀眼的目标,

也是最鼓舞人心的目标。

它的耸立激励着马兰人只争朝夕,

去迎接那个伟大的历史瞬间!

高原上的埋头苦干

(建设者在工地上吃饭 图片来源:央视网)

在西宁的四姐妹,正在埋头苦干。

在这片海拔3200米高原,

生活、工作条件都很艰苦。

最困难的时候,

每人每月只能吃半两油,24斤粮食,

吃得是带麦麸的面做的馍,

唯一的菜就是茄子干,

不少人患了水肿。

住得地方开始是地窝子,

再后来是帐篷。

除了夏天,不是大雪纷飞就是飞沙走石。

一旦刮起风沙来,帐篷也挡不住。

尽管有火墙,但仍然寒冷刺骨。

但当时,年轻的四姐妹并不觉得苦。

她们赶上了"草原大会战"

整个厂所需要的设备、材料清单

都会汇总到了器材处。

"一本比字典还厚的设备、材料清单本,

要求一式五份。"

俞锡君垫着复写纸登记,

那时候的纸厚,

得握着圆珠笔尖使劲戳,

一支笔要么没两天就用完了,

要么就被戳坏了。

没多久,俞锡君的指间就全是厚厚的老茧。

(草原大会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提供 图片来源:央视网)

而那张唯一的合影,

得益于19637月底的一天,

当时俞锡君发现有一件设备包装破损了,

便叫来保卫处工作人员来拍照,

准备向厂家索赔。

俞锡君壮着胆子对保卫处工作人员说,

"给我们也拍一张吧。"

于是四姐妹有了唯一的

一张两寸大小的照片。

(停放在"原子城"内铁路上的机车。当年,这辆机车承担了出入"原子城"的物资、人员的运送。/新华社记者王精业摄(19961127日发) 图片来源:央视网)

就这样忙了一年多,

四姐妹也并不知道,

自己参与的重点工程是什么。

直到19641016日下午15时,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成功爆炸,

她们才知道,

自己参与的重点工程就是"造原子弹"

这也是王兰娣从上海出发时的决心:

"国家需要我们上哪就上哪去。"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时,激动的科研工作者。图片来源:央视网)

而在四姐妹来到金银滩的那一年,

负责研制原子弹的

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

先后有1.8万名技术人员、工人和专家,

也隐姓埋名来到这里。

离家28年,再见已是诀别

1958年,邓稼先被任命为

核武器研究所理论研究室主任。

在原子弹研究初期,有苏联专家帮助,

但仅仅几个月之后,

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走了所有专家。

没有任何经验指导,

邓稼先带着一群初出茅庐的年轻人,

以算盘、计算尺和仅有的手摇计算器,

甚至是纸和笔来处理大量的数据。

经过三年不懈的努力,

叩开了原子弹理论设计的大门。

1964年,

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所有中国人都欢欣鼓舞,

邓稼先却不能稍作喘息。

(邓稼先与杨振宁最后一次合照 图片来源:央视网)

1979年的一次核试验,

降落伞没有打开,

核弹从高空直接摔到了地上。

没有爆破的核弹可能会带来

难以预估的严重后果,

邓稼先决定亲自去找。

终于,他找到了摔碎的核弹。

核弹的放射性有多强,

邓稼先不是不知道。

然而高度的责任感让他在那一瞬间,

竟用双手捧起了碎弹片!

他放心了,最担心的后果没有出现,

可他却因此遭受了严重的辐射,

生命开启了倒计时。

阔别28年后,

邓稼先终于回到了妻子许鹿希的身边。

在医院里,他动了三次手术,

止痛针从一天一针到一小时一针。

可每当聊起核武器的发展时,

他却总能神采斐然。

1986624日,

中央军委决定对隐姓埋名28年的邓稼先解密,

伴随着媒体报道,

他的故事才终于被人们知晓。

1986729日,

邓稼先与世长辞。

他的遗言只有四个字——死而无憾!

多年后,杨振宁在一篇怀念邓稼先的

文章中饱含深情地写到:

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的话,

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叫做《中国男儿》。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美国曾多次扬言要对中国投放原子弹。

1958年,毛主席正式表态:"原子弹就是这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

19641016日,55年前的今天,新疆罗布泊上空升起了巨大的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行研制出原子弹的国家。

1964年人民日报号外 图片来源:央视网)

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背后,是许许多多为核事业而奉献一生的英雄们——这其中既有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也有鲜为人知的故事。

他们,有号召全体留美同学"把自己的一技之长,献给祖国人民"的朱光亚。

还有以身许国、化名"王京"20年的王淦昌。

还有飞机失事时,用身体保护核试验绝密文件的郭永怀。

还有于敏、王大珩、王希季、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

还有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赵九章、钱三强。

还有钱学森、钱骥、姚桐斌、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

还有无数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们,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与牺牲,才有了新中国的一步步强大。

(原标题:我要用一生记住你)

 

责任编辑:席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