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搜索
首 页 >新闻资讯 >国内新闻 >能源资讯 >

正文

专访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吴小林:教育塑造未来,能源教育塑造能源合作的未来

发布时间:2021-10-29 16:55:53     来源: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网

编者按:第二届“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于2021年10月18-19日在山东省青岛市举办。本届会议由国家能源局与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主题为“携手迈向更加绿色、包容的能源未来”。会议期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吴小林接受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网访谈,分享本次参会的感受,以及在建设绿色“一带一路”、能源高校务实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看法和行动。


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网:年的“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主题为迈向更加绿色、包容的能源未来,在会议期间,我们开展了富有成效的讨论,伙伴关系成员国扩员,发布了《“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合作青岛倡议》。请您谈谈此次参会的感受。

吴小林:在全球加快低碳转型发展和后疫情时代的背景下,共同推动绿色能源合作向更高质量发展,为世界经济包容性复苏贡献更多力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绿色发展已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理念。建设绿色“一带一路”,顺应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国际潮流。“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不断扩大,已逐渐成为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能源领域高质量合作的平台,势必更加有力推动各国之间的务实合作。

能源领域高校在推进“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全球化能源人才培养包括知华友华外籍人才培养、科研合作与成果转化、人文交流、青年创新创业等多方面多层次促进能源合作、厚植合作土壤、消融政治文化壁垒,面向未来真正让绿色“一带一路”走深走实。

此次有30多所高校参会,其中很多院校在绿色能源转型方面也都有很多新做法,在服务“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方面也取得许多显著成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加入“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合作网络并成为高校(青年)工作组组长单位,将积极打造“一带一路”能源高校合作平台,引领国内外能源高校开展全面务实合作,在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肩负起能源高校的责任担当,例如,建设“一带一路”青年创新创业平台,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协助能源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等。教育塑造未来,能源教育塑造能源合作的未来。高校(青年)小组一定会汇聚“一带一路”沿线高校力量,凝聚高校智慧,激发青年创新活力,为能源领域的合作共赢贡献力量。

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网:碳中和逐渐上升为一个全球的目标,您能谈一谈贵校在落实双碳目标方面的规划或目标吗?您认为高校应如何在能源转型方面付出自己的行动?

吴小林:“双碳”目标背景下,全球能源结构面临深刻调整,能源行业发展正朝着清洁化、低碳化、智能化、电气化等方向加速转型。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清洁能源已成为能源消费增长的主要力量。

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创新策源地,应深入贯彻国家“双碳”战略,充分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和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加快构建碳中和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作为深耕能源领域的行业特色型高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主动适应新形势,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及能源转型要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能源领域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为龙头,坚持“强优、拓新、创一流”,坚持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学科交叉融合,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学校的远景目标是实现清洁低碳能源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基本建成能源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

一是系统优化学科布局。创新发展石油石化传统优势学科,同时,面向智能化、数字化和清洁化能源转型发展需求,着力布局人工智能、机器人、氢能、地热、天然气水合物、碳捕集与封存、储能材料、能源经济管理等学科领域。

二是增强科技战略支撑。聚焦“双碳”目标,强化学科交叉融合,着力在清洁安全能源体系、节能储能装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领域形成科技新高地。加强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赋能,力争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智慧能源系统、能源经济管理等研究领域形成创新策源地。持续深化与行业龙头企业战略合作,全面提升服务、支撑、引领能源行业发展的能力。

三是加快培养前沿交叉能源技术领军人才。全面推进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碳中和示范性能源学院、数智油气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实施本硕博全链条、贯通式、个性化、定制化培养,加快培养服务国家能源转型发展需要的交叉复合创新人才。

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网:学校是石油石化行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中国石油大学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多个国家的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实质合作交流关系,您能否简要介绍一下学校在国际合作交流方面的发展前景和项目?

吴小林: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深入实施国际化战略,国际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在世界主流大学排行榜国内排名稳步上升,初步建成石油石化学科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

“十三五”期间,学校发起成立世界能源大学联盟,成员涵盖5大洲17个国家的31所高校,在全球能源高等教育和科研领域的国际引领力显著提升。主导成立“一带一路”工程师学院,与“一带一路”沿线39个国家的93所高校和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签署了135份合作协议,校内留学生中80%来源于沿线国家,在服务“一带一路”发展中形成先发优势,成为全球能源领域合作的积极引领者。

学校服务国内石油企业“走出去”,促进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已经形成深厚积淀。自1994年起开始为企业海外项目和油气资源国培养本土化能源人才,这些来华留学生毕业后多工作在油田一线,为当地油气工业发展做出了贡献。例如,学校与中油国际公司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天然气项目签署联合培养协议,在土库曼斯坦全国范围内选拔优秀高中毕业生,派遣他们来校学习汉语并完成本科教育。该项目现已累计招生11批共计138人,毕业99人。该培养项目在土库曼斯坦社会反响强烈,影响力不断扩大,吸引带动了越来越多的优秀土库曼斯坦学生来中国学习。学校培养的优秀留学生中,有曾经担任苏丹科技大学校长的拉什德,有“一带一路”上的爱情故事的主人公阿塞拜疆姑娘古娜伊,有在中石大先后完成预科、本科和硕士学业后继续攻读博士的土库曼斯坦小伙若贺曼,还有“组团”留学中石大的哈萨克斯坦一家。

2013年以来,学校已为国内石油企业海外项目中方人员和外籍雇员官员举办培训项目859个,培训中方国际化人才1.3万余人,外籍雇员官员5000余人。这些国际化人才遍布中资企业在海外的油气业务项目,为中国油气业务“走出去”作出了重大贡献。此外,学校有多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成功应用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伊朗等中亚和中东沿线国家的油气勘探开发和油气集输中。

展望未来,学校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大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部署,服务“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提升学校在全球能源学科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树立中国能源高校的良好品牌和形象。

一是培养能源领域具有国际胜任力的一流人才。依托世界能源大学联盟等平台,实施“全球战略合作伙伴计划”,建立开放式交流合作平台和机制,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质性合作。打造国际大学生能源领域学科竞赛品牌项目,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开设全球能源治理微专业,培养高层次能源人才。

二是建设能源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队伍。参与、主导和主持实施国际能源领域合作项目,积极参与或牵头国际性和区域性重大科研项目,发起成立清洁低碳能源学科国际学术组织,汇聚国际能源领域权威专家学者,组织高端学术交流合作,鼓励教师到国际知名学术组织和权威期刊任职。

三是形成能源领域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教育环境。建立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的联合培养机制,打造优质线上授课教育资源,面向海外提供优势学科线上学位项目。加强规范来华留学生培养过程,做强“留学中石大”品牌。举办能源特色中外人文交流活动,树立学校的能源文化大使形象。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成立于1953年,是一所能源特色鲜明、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学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强优、拓新、创一流”,坚持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学科交叉融合,实施“特色发展、创新驱动、开放融合、人才强校”战略,以“绿色赋能、智能赋能、治理赋能”引领发展提质增效,服务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等国家战略,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及能源转型要求,建设能源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

“十三五”期间,学校承担了大批国家级重大科研任务和企业委托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奖17项,以第一单位获国家技术发明奖的数目在全国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排名第一。学校人均科研项目数、科研经费,特别是科研获奖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A+学科数量位居全国高校第22名(并列);6个学科进入ESI排行前1%,其中工程学进入全球前1‰。

学校于2016年在新疆成立克拉玛依校区,坚持“立足新疆、面向西部、服务全国、辐射中亚”的区域定位,取得了显著办学成绩。校区首届毕业生435人,有三分之一选择扎根新疆基层,其中118名同学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肯定与鼓励。“我为祖国献石油”成为学校的文化符号,“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师生行动自觉,学校主干专业近60%的毕业生在石油石化主战场服务。

学校近期加入了“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合作网络并成为高校(青年)工作组组长单位。本次会议由校长吴小林带队参加,并将代表学校在能源贸易投资论坛发言。石油工程专业研究生朱丽颖作为青年代表在会上发表题为《迈向绿色能源美好未来》演讲。

(文根据吴小林女士接受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网访谈期间的对话整理而成。)

 

 责任编辑:李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主办单位:国家能源局      运营单位:中国国信信息总公司

京ICP备11044902号

为了您最佳的浏览效果,建议使用Chrome,Firefox,IE9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DR_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