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8日,主题为“科技创新助推‘一带一路’清洁能源合作高质量发展”的“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专项论坛在京召开。中国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原首席能源研究员、北京民德研究院院长陈卫东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能源转型“一带一路”与全球能源治理》的主旨演讲。
陈卫东认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除了传统的油气合作以外,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能源转型带来的一些变化,这不仅仅是在油气领域。对于中国能源转型,陈卫东提出了三点展望:跨越不过去的煤炭时代、进入不了的油气时代、引领世界的可再生能源时代。“这样的结构或将对世界、对‘一带一路’做出很大贡献。”陈卫东说。
据他分析,随着世界人口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转型迎来能源需求提升和降低排放的双重挑战。从1998年到2020年,石油探明储量持续增加,石油不再稀缺。而德国、英国等国家都在采取措施减少高碳能源的使用。LNG的出现使能源安全有了保障,目前已经真正成为全球化的大宗商品。
(中国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原首席能源研究员、北京民德研究院院长陈卫东发表题为《能源转型、“一带一路”与全球能源治理》的主旨演讲图片来源: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网运营中心)
“将来全世界对可再生能源投资会超过对化石能源的投资。在这样的状况下,我们首先必须要考虑资源问题。”陈卫东说,资源已经跨越了原来传统的自然资源、油气资源,它还包括能够使能效提高的技术装备、技术服务等。中国拥有全球超过30%的钻机和30%以上的各类服务资产资源,技术、服务能力、装备都是优势,这些资源之间应该相互流动。陈卫东认为,国家间能源合作体现为四个层面,合作不是单一的油气买卖,具有油气流、信息技术流、人才流、资金流的流动才有稳定、可持续的合作方式,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要有四个层面的相互关系。第二,要考虑考核机制问题,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尤其是油气合作中,应注意避免资本市场急功近利的考核行为,考核与管制要把握得当。最后一个方面,要考虑全球能源治理问题。陈卫东研究发现,从2018年10月份以后,中国每天进口的原油超过了一千万桶。“千万桶俱乐部”除美国、俄罗斯、沙特,现在把中国也加进去了,目前这四个“千万桶俱乐部”成员对世界油气影响巨大。能源治理的关键在于这四个国家之间的互动,这四个国家中的任意三家形成微妙的“三角关系”都可打破格局的平衡。但这些不同的“三角关系”都不能孤立存在,仍然受到四国格局的制约。
“‘一带一路’肯定会打上中国印记。”陈卫东说,“中国作为‘千万桶’石油消费国,在全球能源使用、发展历史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如何处理好影响能源治理和全球发展的关系,是‘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必须考量的因素。”
陈卫东 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原首席能源研究员,民德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与美国杜兰大学合作举办能源管理硕士项目行业导师,中石化油田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独立董事,华商国际海洋能源科技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独立董事,东帆石能源咨询(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百德能证券有限公司能源顾问。陈卫东同时还担任人民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中国能源研究会经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并受聘为发改委能源局、新华社等多个部委的能源专家,以及中华能源基金会、中国能源网、达沃斯经济论坛议程理事会理事、美国亚洲研究局太平洋能源论坛顾问和中美能源二轨对话专家等国内外知名社会团体和非政府组织的专家顾问。曾任中国石油企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香港特许秘书公会联席成员。在《财新》、《中国石油石化杂志》和《能源》(由国资委主管)及《财经》、《凤凰周刊》、《信报》等杂志上发表专栏文章数百篇。
责任编辑:轩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