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搜索
首 页 >新闻资讯 >国内新闻 >能源资讯 >

正文

王元丰:应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打造“一带一路”绿色标杆项目

发布时间:2021-01-11 18:52:29     来源: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网运营中心

首先,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非常重要。现在大家对于碳排放的讨论,都集中在一些排放大国,像中国、美国、印度等。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除了中国,其他国家目前的碳排放也占到全球的28%,跟中国几乎相当。未来这些国家的排放潜力也非常大,根据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联合Vivid Economics与气候工作基金会(Climate works Foundation)发布关于“一带一路”国家绿色投资和碳排放路径的量化研究报告,如果按照目前的模式发展,到2050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碳排放,可能会达到全球碳排放的66%-76%。如果不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绿色发展,未来《巴黎协定》的气候变化控制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按照相关估计,不但2度目标实现不了,甚至会达到3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果继续现有的碳排放模式,搞高污染建设,走原来的老路是行不通的。中国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倡议国,不仅自身做了碳达峰和碳中和承诺,也要考虑怎么样帮助沿线国家低碳发展,这也是未来“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一环。要着眼于未来,不仅仅是现在。

第二,2020年“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提出,要以更高的责任感、使命感,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向更高质量、更高标准、更高水平发展。现在高质量提得比较多,怎么样向更高标准,真正做到高水平,这是未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议题。怎么样做呢?当前正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代,有很多的新兴科技应运而生,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这些技术可以帮助 “一带一路”建设项目实现更低的碳排放,甚至零排放。

2019年博鳌论坛上,“一带一路”联盟咨询委员会特意编了一本“一带一路”绿色案例,选了10个国家13个项目。未来中国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要下更大的决心,要有更宽的思路。像这次中国承诺实现碳中和一样,让全球看到中国推动这件事情是动真格的,有很大决心和魄力。要打造一批高水平的绿色标杆项目,展示给世界。现在“一带一路”项目绿色发展的情况并不乐观,但是在未来应当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这些技术打造在全球、在中国都立得起来的绿色标杆。

具体怎么样去做?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教授,我们以桥梁的设计为例做说明。常规的一个中小桥梁,可能设计师会选择几个可行方案进行设计。但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可以找10多万个案例,对这座桥的可行性方案全部进行考虑,来看看究竟哪个方案最可持续、成本最优。在招采阶段,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确保采购的是绿色建材。在建设阶段,则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VR等技术的辅助,使建设过程也是绿色可持续,而且是安全的;通过人工智能、无人机、机器人的技术,保证施工的安全、工人的健康。最后,在运行阶段,通过人工智能模拟、大数据分析,可以将运行阶段的碳排放降到最低。

现在有这样的技术,应该把这些技术集中起来,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打造一批绿色标杆项目,并通过案例的形式向世界展示。当然高科技的运用,会有一定的成本增加,但全生命周期成本可能不比同类项目高。而且推动这样的绿色标杆项目,应当有绿色金融的支持。另外,在标准上,中国可以做出这样的指南,看齐欧美甚至要超越欧美的标准,确保未来“一带一路”建设的高标准。

第三,有必要开展第三方国际合作。李克强总理访问法国的时候,就提出“一带一路”项目的第三方合作,不只是中国和东道国的双边合作,还应当联合欧洲,甚至美国的企业、政府一起来做,进行多边合作。而且绿色标杆项目是在全球都能树立标杆的项目,利用最先进的技术,各国可以一起来做。

第四,要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应当采用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和环境影响评价,让国际机构对“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绿色评估。目前基础设施的碳排放和环境影响量化评估还不够,中国可以跟国际机构共同开发,通过第三方的国际评估,使项目标杆能够树立起来。让世界看看,中国下一代的“一带一路”建设项目,不再是写意画,是真正的工笔画,是用新型科技打造的高质量、高水平绿色标杆项目。反过来这些技术还可以输入到国内,推动国内项目的碳中和,同时也可以复制到其他欧美先进国家。

总之,要高度重视未来“一带一路”倡议的碳排放、绿色发展,通过AI等新科技,打造高水平绿色标杆项目,对于“一带一路”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应对全球的气候变化,都会起到非常积极正面的促进作用。

 

本文作者王元丰国际金融论坛(IFF)学术委员、中国发展战略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文章为作者在2020丝路国际联盟大会:疫情后的“一带一路”及其绿色发展上的发言

王元丰,男,1965年11月生。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金融论坛(IFF)学术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兼职教授,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全球领导力项目导师。最高人民检察院特约检察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参政党理论中心主任,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社会战略专委会理事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可持续土木工程专委会理事长。

曾任九三学社中央参政议政部副部长和研究室副主任、九三学社中央第十届及第十一届教育文化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公路学会理事,是第十一届北京市政协委员。

由科学出版社出版3部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其中被SCI检索近70余篇。在Nature上发表评论文章2篇,是5项国家技术标准的编委。是以“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技术路径”为主题的第559次香山科学会议和以“互联网与未来教育”为主题的S42次香山科学会议的发起人和执行主席,是以“加强科技评估,助力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的第599次香山科学会议的执行主席。

撰写反映青年知识分子工作与生活的长篇小说3部,其中《心役一心灵的苦役》1995年华夏出版社出版,《而立之年》2001年华艺出版社出版。其诗集《风雨中的号角》2014年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在《人民日报》、新加坡《联合早报》和《环球时报》等国内外媒体发表评论文章200余篇,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环球财经》杂志专栏作家。文章大量被人民网、新华网以及联合国网站等国内外著名网站媒体引用转载。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主办单位:国家能源局      运营单位:中国国信信息总公司

京ICP备11044902号

为了您最佳的浏览效果,建议使用Chrome,Firefox,IE9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DR_code